2025年7月,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,数学与统计科学学院"红色小π队"实践队抵达烟台回龙山胶东子弟兵纪念广场,通过沉浸式研学、口述史采集等形式开展“踏寻胶东红色足迹,搭建青春红色讲台”主题社会实践。
丰碑静立铭忠烈,赤子凝望思奋进
实践团队在“胶东子弟兵群雕”前驻足瞻仰,四座红旗象征着第27军、第31军、第32军和第41军的铁血征程。队员们逐一描摹基座上的英烈姓名,指尖划过冰凉的大理石,却触碰到滚烫的历史温度。“这些名字不是冰冷的符号,而是用生命写就的誓言。”队员马昭树凝视着纪念碑,声音有些哽咽地说道。讲解员讲述着乳娘们用生命守护革命后代的壮举,队员们神情肃穆,目光久久停留在那些被岁月打磨的刻痕上。“这些故事背后,是胶东人民用生命书写的忠诚。”带队老师轻声说道。
展开剩余74%鲜花敬献慰忠魂,青春报国展担当
师生们手捧寄托哀思的鲜花,步履庄重地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。阳光遍洒碑身,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”八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,映照着众人肃穆的面庞。献花时,指尖轻触花枝,似与英雄们跨越时空相握,洁白的花朵轻置于碑下,敬意随幽幽花香悄然传递。在丰碑前,师生整齐列队,誓言响彻广场:“铭记英雄壮举,传承爱国精神,以青春之我,护家国安康,用奋斗实干,筑复兴栋梁!”誓言融入风声,告慰忠魂,更点燃师生们以青春报国、挺膺担当的热忱。
缅怀先贤承遗志,砥砺初心担使命
团队师生怀着崇敬之情瞻仰了园区内的楷模纪念地。在“最美教师”蔡致远先生墓前,讲解员动情讲述着这位化学老师用身体挡住泄漏毒气、保护学生的最后时刻,师生们肃立默哀;“烟台爱心楷模、感动中国人物”刘胜兰老人的影雕石碑前,队员们细数着碑文上记录的一笔笔助学款项,18年拾荒资助180余名大学生的数字令人震撼;驻足西部计划优秀志愿者王媛媛事迹展板,她扎根云贵川、推动当地脱贫致富的照片,勾勒出青年奔赴基层、奉献家国的担当轮廓。听着王媛媛投身西部计划、以青春赴山海的故事,团队师生自然联想到鲁大校友张广秀学姐。当年张广秀毕业后返乡任大学生村官,奔走乡土走访调解、助力发展,身患重病仍心系百姓,康复后执意重返一线,把青春热血融入基层土壤。“同为投身基层的青春力量,王媛媛扎根西部建桥铺路,张广秀返乡治村深耕乡土,不同的‘战场’,同样的担当!”学生党员李冰玉深有感触地说。师生们表示,要将先贤与榜样精神化为奋进动力,在专业学习中践行初心,以青春之我奔赴家国需要,让奉献成为青春最亮底色。
圣像巍巍承文脉,祈福殷殷寄新思
在庄严肃穆的纪念园区,7.2米高的孔子雕像巍然矗立,双手合礼的姿态彰显儒家“克己复礼”的精神内涵。师生们在祈福墙挂上心愿牌,“作为师范生,我希望能继承孔子‘有教无类’的育人襟怀、‘因材施教’的教育智慧,未来将以‘传道授业解惑’为使命,把知识传承与家国教育事业相融合,为培育堪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重任的时代新人接力深耕!”赵业豪同学轻抚着自己写有‘格物致知’的祈福牌说道。活动结束后,师生们带着这份文化自信与美好期许,决心将儒家治学精神转化为追求真理的实际行动。
本次实践活动通过实地瞻仰、史料研读、仪式教育等形式,让师生们深刻感悟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。大家表示,要将红色基因融入专业学习,用数学语言诠释革命历史,在新时代征程中传承先烈遗志,让青春在报国实践中绽放绚丽之花。
作者:都婷婷(鲁东大学) 陈文婷(鲁东大学)李居森(鲁东大学)张玉冉(鲁东大学)
发布于:山东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