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印度空军参谋长辛格亲自下场“认领”击落5架巴方战机的操作,实在让人买想到,毕竟,从5月冲突到现在,整整三个月,印度突然在这个节骨眼上“翻旧账”,背后的门道可不止“争口气”这么简单。
8月9日,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·普里特·辛格在南部的班加罗尔公开放话,称5月的印巴冲突中,印军击落了至少5架巴方战斗机和1架“可能是侦察机或预警机”的大型飞机,还特意强调其中一架是在300公里外被俄制S-400击落的,“这创下了地对空作战的最远击落纪录”。消息一出,印媒集体高潮,现场照片里现役军官、退伍老兵和政府人士掌声雷动,看起来像场“大胜”的庆功宴。
但有意思的是,巴基斯坦国防部长阿西夫当天就在社交平台X上开炮:“要打嘴仗?先把双方飞机库存摊开,让第三方核查!”这话不是空口白话——5月冲突刚结束时,巴方可是第一时间甩出“战绩”:宣称击落6架印军战机,其中包括1架法国“阵风”,还附了坠机地点和残骸照片。印度当时啥反应?装聋作哑,既不承认也不否认。
展开剩余75%现在印度突然“认账”击落5架,时间点卡得微妙。我翻了翻近三个月的新闻,7月18日特朗普随口说了句“有5架战机被击落”,第二天印度反对党就炸了锅,质问莫迪“5架飞机的真相到底是什么”。再往前,印度外派的“胜利宣讲团”跑了好几个国家,愣是没提过这茬“辉煌战果”。这操作像极了啥?就像你跟人吵架输了,过了仨月突然翻出张旧照片,非说“当时我就赢了,只是现在才想起来”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证据问题。辛格说击落的是“大型飞机”“可能是侦察机”,但连具体型号都没说;提了S-400的“功劳”,却没晒出任何雷达参数或拦截轨迹;至于被击落的巴方战机残骸,更是连张模糊的照片都没公开。反观巴方,5月那次连坠机地点都标得清清楚楚,残骸照片在社交媒体传得满天飞。你说这事儿,像不像班里考试作弊被抓包的小孩,突然跳出来说“其实我考了满分,只是卷子藏起来了”?
说到这儿,得聊聊印度的“小心思”。最近莫迪政府日子不好过——特朗普把对印关税从25%提到50%,总税率飙到50%,印度农民和工业界怨声载道;国内经济增速放缓,反对党天天拿“外交失败”说事儿。这时候搞个“空战大捷”,用辛格在现场的“激情演讲”和台下的掌声,刚好能转移注意力。毕竟对政客来说,国内舆情比国际舆论好哄多了——你看,现场那些现役军官和退伍老兵鼓掌时,说不定心里还犯嘀咕:“这事儿我们咋不知道?”但领导让鼓掌,谁敢不拍?
还有个细节值得玩味:印度之前总吹嘘S-400是“游戏规则改变者”,但这次所谓“300公里最远击落纪录”,连俄制S-400的理论最大射程(约400公里)都没摸到边儿。更别说,现代空战中,战机被击落的距离受雷达探测、导弹制导、目标机动等多重因素影响,300公里这个数字到底咋算的?是雷达锁定距离?还是导弹发射时的距离?印度军方至今没给个准话。
最讽刺的是,特朗普那句“5架战机被击落”的原话,其实是在香会期间被记者逼问出来的。当时他说“五架、五架、四架或五架,但我认为实际上有五架”,语气跟咱们平时猜谜似的。印度倒好,直接把这“猜测”当“圣旨”,非说“特朗普说的就是这5架”。合着您家空军参谋长三个月不吭声,就等着给美国总统的“随口一说”补个“官方认证”?
现在巴方的回应很明确:要核查,拿库存来。可印度敢吗?我查了查公开资料,印度空军现役的“阵风”战机数量也就36架左右,要是真被巴方击落6架,再加上这次“自曝”的损失,剩下的机队怕是要“拆东墙补西墙”。更别说,印度之前从法国买的“阵风”单价高达2亿欧元,要是损失大了,法国那边不得追着问“钱白花了”?
说白了,这场“三个月后的自曝”,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“认知战”。印度想通过单方面宣称“胜利”,重塑国内对空战结果的认知,给莫迪政府刷一波“强硬领导人”的好感,顺便转移对经济和外交压力的关注。至于证据?不重要,反正舆论是自己的,掌声是自己人的,只要没人拿着残骸照片去堵国防部的门,这事儿就算“圆满”。
说句掏心窝子的话:现代战争不是“过家家”,战机被击落会有残骸、有雷达记录、有飞行员的生死证明。印巴作为两个有核国家,冲突升级对谁都没好处,但掩盖事实、编造“战绩”,只会让国际社会对双方的信任度再打折扣。要是真有底气,不如学学当年海湾战争,把击落的战机残骸摆出来展览;要是没底气,就别搞这些“三个月后翻旧账”的小动作——毕竟,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,更别说还有卫星照片、无人机录像这些“铁证”摆在那儿。
最后我想说,印巴空战的真相或许永远成谜,但这场“自曝式宣传”本身,已经成了2025年夏天最讽刺的国际政治小品。至于莫迪政府能不能靠这场“胜利”稳住国内局势?咱们不妨搬个小板凳,等着看下一出戏。
发布于:江苏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