克什米尔冲突的阴影之下,一场关于空战真相的“罗生门”正剧上演。这场始于印度空军对巴控克什米尔地区“反恐”空袭(其证据至今未见公开)的冲突,在双方公布的战果中,呈现出截然相反的叙事。
巴基斯坦率先打破沉默。冲突次日,巴基斯坦军方即公布了多段视频证据,画面显示:印度“阵风”战斗机残骸散落在克什米尔山谷,清晰可见的垂尾编号昭示着其身份;印度S-400防空阵地的发射车被巴基斯坦的CM-400AKG超音速导弹炸成碎片;印度空军基地跑道上布满弹坑。他们宣称击落了6架印度战机,其中包括3架法国“阵风”战斗机,并展现了完整的证据链。法国高级情报官员随后向美国媒体证实了一架“阵风”战机的损失,这是该型战机自投入使用以来的首次实战损失。
三个月后,印度空军参谋长阿马尔·普里特·辛格才突然对外宣称,在代号“辛杜尔行动”的空战中,印度利用俄制S-400防空系统,以超过300公里的惊人距离,击落了巴基斯坦6架飞机,其中包括5架战斗机和1架疑似预警机的大型飞机,创造了“人类地空导弹最远击杀纪录”。这一说法迅速在印度国内掀起波澜,媒体将其渲染为“历史性胜利”,现场听众爆发出热烈的掌声。然而,这一迟来的“捷报”却面临着来自各方的质疑。
展开剩余69%印度的声明缺乏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撑。他们仅以“电子跟踪数据”作为唯一佐证,而未提供任何残骸照片、雷达数据或卫星图像。这与巴基斯坦提供的详实视频证据形成鲜明对比。
军事专家指出,S-400的40N6导弹理论射程虽达380公里,但对战斗机的有效拦截距离通常不超过250公里。即使在俄乌战场上,S-400的实际拦截成功率也远低于其宣传,更从未在实战中实现300公里外击中高速机动目标。印度宣称的“超远击杀”不仅挑战了技术极限,也缺乏可信度。
巴基斯坦国防部长卡瓦贾·阿西夫对印度的说法进行了强硬驳斥,称其“滑稽可笑且难以置信”。他向印度发起了公开挑战:双方应开放空军基地,由联合国或中立国核查战机库存数量,以验证战损的真伪。“如果印度拒绝,就等于承认心虚,”阿西夫强调,“巴基斯坦没有任何飞机被击落,相反,我们摧毁了6架印度战机、S-400阵地和无人机。”
国际社会的反应也普遍冷淡。美国前总统特朗普曾公开提及“印度被击落5-6架战机”,尽管印度媒体试图曲解其言论,但未能改变国际舆论的质疑。俄罗斯媒体虽然迅速转发了印度的声明,但俄制武器在俄乌冲突中的表现,早已对其国际信誉造成严重损害。许多军事分析网站将印度的声明斥为“政治驱动的宣传”,甚至在印度社交媒体上出现了“S-400击落外星飞船”的讽刺漫画。
这场“信息战”的地缘政治背景不容忽视。印度宣布战果的时机,正值美国对印度加征钢铝关税,莫迪政府面临国内经济压力之际。此前,印度试图通过在南海联合军演向美国示好,但未能获得白宫的外交支持。反观巴基斯坦,则凭借中方提供的霹雳-15E超远程导弹和反辐射技术,在空战中压制了印度高价购买的“万国牌”装备。
这场冲突的根源仍然是克什米尔问题,联合国秘书长呼吁双方停火,并特别强调“任何误判都可能引发拥核国家的全面战争”。 阿西夫的总结一针见血:“战争胜利从不靠谎言,而凭道德权威、国家意志与专业能力”。 巴基斯坦的核查提议,无疑将印度置于进退两难的境地:接受核查,其“阵风”战机数量缺口可能曝光;拒绝核查,则等同于默认战果造假。 这场“罗生门”的真相,或许将永远笼罩在迷雾之中。
"
发布于:四川省嘉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